贵阳10月10日电 题:(十九大代表风采)余留芬:把穷村带成首富村
作者 杨云
乌蒙磅礴,山高谷深。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民众,曾经深受交通不便之苦。地处乌蒙山深处的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,就曾经长期因此而“人穷志短”,成为“吃粮靠救济、穿衣靠救助、用钱靠贷款”的“三靠村”。
17年前,31岁的农家妇女余留芬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,带领群众以修路为突破口,因地制宜发展产业,保护生态改善环境。17年久久为功,岩博村成为远近有名的“小康村”。
余留芬在村里的养殖场检查。 杨云 摄岩博村原村主任肖直顺告诉记者,“原来进出村只有山路和羊肠小道。余家妹子带头修路,出钱出力,才让岩博人比邻村早十年走上了不沾泥浆的大路。”
那是2001年春,余留芬上任村支部书记仅7天,便组织召开首次“院坝会”商量修路。
余留芬给大家鼓劲:“人穷志不能短,连条路都修不起,外村人怎么看得起岩博人。”
说干就干。白天,余留芬和村民们一起上工地,搬石块、掌钢钎、抡大锤;晚上,她又挨家挨户鼓劲加油。历经3个多月苦干,一条宽4.5米、长3公里的进村路通了。
“一起干,挑重担,要结果。”这是岩博村人对余留芬这个书记的“初印象”。
随后几年,余留芬又带领村民先后修通长达28公里的通组路,让岩博人彻底告别了“行路难”。
修路,让一个31岁的农家妇女从此真正成为岩博村人的当家人、主心骨;她以羸弱的双肩担起了岩博村脱贫致富的重担。
余留芬时常脚穿胶鞋奔波在田间地头,走组入户,访贫问苦,进山种树。她被岩博村民称作“大姐”“大姨”“奶奶”,很少有人称呼她的“官衔”。她说:“共产党人什么困难都不怕,就怕脱离群众。”
“做群众工作,首先是个感情问题,有了深厚的百姓情怀,就有了为民利民的自觉自愿。”余留芬告诉记者,“我就是一个农民,做农民的带头人,必须时时处处从农民的角度去理解农民,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么‘为民’、怎样‘当家’。”
“村事太多!家大难当!但她与父老乡亲始终保持着一种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。”被余留芬多次“拜访请贤”的“80后”大学生村主任肖玉龙告诉记者,“她反复嘱咐我们,不能让群众吃亏。”
余留芬在村里的养殖场检查。 杨云 摄修路,打通了发展“命脉”。筹资赎回集体林场,为岩博挣下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“第一桶金”。
余留芬开始调整产业结构。在林场里修建了休闲山庄,开展经果林种植。
2013年,岩博村采取“村企联建”的方式,联合村内5家企业组建了村企联建型联村党委,提升了村级党组织发展统筹能力。
2015年,为带动周边村发展,当地将鱼纳、苏座2个贫困村纳入岩博联村党委共同发展,通过强村带弱村,帮助鱼纳、苏座村845户村民筹资入股企业共同发展。
如今的岩博村,一栋栋白墙灰瓦两三层楼房点缀在山间,纵横交错的水泥硬化路通到各家各户。主干道上的太阳能路灯、路边的小广场和公厕,展示着这个小山村的可喜改变。
余留芬上任前,岩博村不通路、不通电、不通水,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,三分之一的村民没过温饱线,绝大部分村民住在茅草房、土坯房。
如今,余留芬带领大家把昔日贫困村发展成为拥有集体资产6200万元,集体经济积累达472万元,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.55万元的小康村。“依靠党的领导,团结拼搏、不怕困难、艰苦奋斗,这是岩博村取得成功的关键。”余留芬认为。
盘州市委组织部长吴国兴认为,“岩博村靠山养山,念好‘山字经’,建成了‘党建强产业优生态美百姓富’的小康村。生动地回答了‘发展为了谁?谁来促发展?发展谁受益?受益怎样做?’等关键问题。”
“岩博的未来,第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,第二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,第三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。”为乡亲们奔劳,余留芬,永远在路上。
余留芬朴实地说:“不当这个书记我可能也有点钱,然而我现在的人生价值用钱买不来。因为全村的老老小小都离不开我,我更是一刻也离不开他们!”
初秋,乌蒙山上的岩博林场,青山如黛,凉风习习;“余留芬路”经过多次升级改造更便利了特色山货、新鲜蔬菜随时运送出山;一个个村办企业,运作有序,为岩博人持续创造财富。山花烂漫,山风送来阵阵泥土芬芳。
人物档案:余留芬,女,汉族,1969年8月生,1999年7月入党,现任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党委书记,2011年被评为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”和“全国三八红旗手”,2013年被评为“贵州省最美女村官”,是党的十七大、十八大、十九大代表。(完)
责编: